小說影視化,張愛玲為什么PK不過嚴歌苓 | CLE中國授權展
2020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第一爐香》放出了首支預告片。
馬思純渾圓的手臂裹進黃衫綠紗,彭于晏膨脹的肌肉把西裝撐得皺皺巴巴。
這扮相根本沒有葛薇龍和喬琪喬的姿態,倒像是祥子虎妞坐在樹墩上談情說愛。
海派混進了老舍味兒。
自馬思純發微博寫《第一爐香》讀后感后,這部原著張愛玲的作品,肉眼可見得離原作越來越遠。
說是這么說,張愛玲原作+許鞍華導演,還有整個制作鏈條上的頂級團隊,依舊讓人好奇,《第一爐香》究竟能成什么樣子。
如今片子上映了,抖音里傷痛文學金句造了不少,網友造梗嘲諷的勁頭,比當初的《喜寶》有過之無不及。
作為受眾面積最廣的華人女作家,張愛玲和亦舒的作品一直都是影視化的熱門選項,但屢次翻拍,「屢遭毒手」。
同樣是熱門女作家,嚴歌苓作品影視化卻屢出佳作。
為什么?
普世是影視化成功的關鍵點
嚴歌苓影視化的作品,《芳華》豆瓣評分7.7,《金陵十三釵》8.2,《歸來》8.0,《天浴》8.4,《少女小漁》7.9。
高分片有很明顯的共同點,故事發生的時代自帶張力,人的弱點很明顯。
《芳華》主人公是個有狐臭的文工團女兵,別人經歷澎湃青春時,她因自身弱點被排擠。故事有越戰和改革開放做背景,幾十年發展中不同人的出生境遇,造成不同命運。
《金陵十三釵》背景是南京大屠殺,戲劇點是「妓女換學生」,普世價值中的低賤職業,在極端狀況下展現的高尚足夠震撼觀眾。
《歸來》《天浴》均以文革做底色,成分不好的人在集體無意識的環境里,遭受迫害,余生不得不與迫害后遺癥共存,其中的殘酷不言自明。
《少女小漁》講上世紀中國人為移民美國拿綠卡而「典妻」,異國弱勢群體的生存境況,即便平鋪直敘,也充滿艱辛。
有弱點的人,置身在自己無法改變的特殊時期,他們的困境很容易被理解,遭遇很容易被同情,在故事完整動人的基礎上談意義,意義就有立足之地。
嚴歌苓的創作大多與時代強相關,故事素材來自親身經歷和親朋往事,有紀實的底子在,人物要么是生活中的人,要么是大眾能理解境遇的特殊職業。在文學創作中這是個人風格,影視化時,也自動省去了一些理解門檻。
做普世的故事給大眾看,是大眾電影的要素。
這點張愛玲其實很懂。
1940年代,張愛玲搭檔桑弧拍電影,寫的劇本《太太萬歲》《不了情》均是叫好叫座的生活片。
不同于當時的左翼電影,張愛玲的故事聚焦家庭,到今時今日看《太太萬歲》,依舊會感慨,上世紀家庭戲里的女人怎么活,新世紀家庭戲里的女人依舊怎么活。
做編劇的張愛玲很懂內容的受眾群體要什么,所以做的故事是大眾一看即懂的婚外情,劇本創作的重點不是自我表達,而是讓受眾看得清楚明白。
梳理張愛玲影視化后最為大眾熟知、認可度最高的作品,會發現也都符合人物弱點明顯或故事與時代強相關。
《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講的是人在情感選擇中永恒的劣根性,不需多做解釋,大眾都懂。
《傾城之戀》(電視劇)是香港淪陷時被意外「成全」的愛情,環境一旦極端,原本不夠真摯的情感也變得蕩氣回腸。
《半生緣》(1997)是善惡難辨,因果輪回,曼楨曼璐慘得明明白白,看客無從怪起,一聲嘆息。
《色·戒》(2007)是愛國女學生和賣國賊的錯位愛情。
這些影視劇雖然不能全然做到讓張迷滿意,但豆瓣均分7.5+,說明影視化質量都不差。
由此可見,符合嚴歌苓成功要素的張愛玲作品依舊能得到廣泛認可,也借此推出,張愛玲亦舒作品影視成災,「遠離群眾」難逃干系。
不接地氣的人物誰能懂
嚴歌苓作品當然也有低分的,典型如《媽閣是座城》。
李少紅太依賴于用旁白講敘述的方式自然要背鍋不少,但除此之外,本身就遠離群眾的故事,才是評分不及格的主要原因。
《媽閣是座城》講澳門賭場里女荷官和幾位不同身份賭徒的情感糾葛,電影妄圖從賭場做切入,洞察人性。
但涉及的賭場、荷官、大老板、藝術家,他們都離群眾太遠了。
看小說時,作者把人物心理變化行為動機都告訴讀者了,但電影要用鏡頭敘事,關于角色我們有十萬個為什么,他們哭了笑了到我們眼里就成了莫名其妙。
這點是張愛玲和亦舒的小說影視化時,常見的難題。
張愛玲和亦舒的小說其實也都是她們生活中的人,不過她們的生活本身離群眾就很有距離。
張愛玲在小說里,寫自己見聞中的家族、人生選擇、愛情,以及由所處階級產生的人性思考,作為破落貴族后代又是年少成名,她的文學作品,與所謂普羅大眾的審美,相差萬里。
當她省略時代寫生活,看文字的人尚能從她的人生境遇里找理解的基點。
影視化的人沒見過沒經過那種生活,憑空去想,就難免虛浮。
亦舒同樣。視張愛玲為偶像的她也踐行出名趁早,中學時期就在雜志上有專欄,編輯約稿追到學校門口去堵她。
生長在經濟騰飛時期的香港,又是書香世家,接觸人的是哥哥倪匡及他的好友金庸黃沾蔡瀾,自小見慣女明星與娛樂圈中軼事,她筆下的人,再平凡也是不平凡的。
她們都擅長寫心理,又筆觸冷靜,時有金句,從文字里看與自身相去甚遠的故事,在作者強大的敘事能力下,是種享受。
但試圖把這些不夠普世的故事搬上熒幕,問題就來了。
小說作者是借著筆下的人物,表達自己對世界認知。她們創作時,由于對自身環境過于熟悉,所以會自動省略對階層境遇及階級危機的解釋。
她們筆下的階級,多是高高在上或敗落的貴族/資產階級,以及在階級夾縫中討生活的人。影視化時,只要解釋不到位,觀感很容易就會變成「家庭破落的貴族小姐遇上不受寵的豪門公子墮入愛河」這種晉江早十幾年就扎堆的總裁文。
而常以悲劇收場的故事,又很容易被渲染成饒雪漫式「我一見鐘情努力付出他不愛我我愛過」的疼痛小說。
沒有明晰的人物小傳幫助理解人物動機,致使人物單薄而故事落俗,這問題常出現在小說強勢角色的改編中。
《喜寶》原作講的是原始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對世上一切享受都司空見慣的勖存姿,年老時買下年輕漂亮有文化的姑娘姜喜寶,用她來完成自己的實驗——窮奢極欲的物質究竟能不能買來一個人的靈魂。
小說設定問題后,直接展開描寫找答案的過程,對勖存姿的資本是如何積累的只字不提,只通過他面不改色殺人,暗示這個人及其財產的恐怖。
它省略掉的勖存姿發家史里,藏著勖存姿買喜寶的心理動因。也是拔高這個故事立意的關鍵點。
影視化時絲毫沒給勖存姿的巨富做合理解釋,反而努力把故事往「糖心爹地老少戀」的方向引導。
最后變得庸俗至極。
《第一爐香》也有這樣的問題,片中講姑媽、喬琪喬等人游手好閑的奢侈生活,不講他們看似安逸生活之下的各種焦慮。
熟悉張愛玲的觀眾或許會腦補,逐年老去的姑媽,魅力在逐年減退,她需要一個年輕漂亮又出生不差的人給自己撐起新門面,一是賺錢,二是搞男人。
收留葛薇龍,一是因為符合需求,二是馴化葛薇龍墮落,對她來說有一種報復原生家庭的快感。
因此看到葛薇龍帶盧兆麟來家里玩時,勾引他滿足欲望是姑媽表面動機,實際上是在用盧兆麟給葛薇龍「上課」,讓她早早斷了念大學就能嫁好人的念頭——你看上的人輕易就被我和我的錢俘虜了。
喬琪喬是姑媽發給葛薇龍的一顆誘人糖果。他的花心沒用游手好閑,吃軟飯理所當然,原因都在原生家庭里。
《第一爐香》盡力保留原著臺詞,卻忽略了臺詞之下的潛臺詞,需要觀眾先看到人物變化,再進行推敲。
當電影只做呈現不講成因,要觀眾自己腦補人物小傳,本身就是一種門檻。
再遇上理解人物離題萬里的演員,那就真是原著小說的影視化災難。
影視化改原著旨意是大忌
壓迫者動機不明的問題外,受壓者難博同情,也是張愛玲亦舒作品影視化落入「總裁文」觀感的原因。
故事設定的女主,美貌值超出常人,還有文化。她們的日子,基本不存在過不去,是在好與更好里做選擇。
葛薇龍也好,喜寶也罷,再或者《流金歲月》里的朱鎖鎖,她們本可以選擇過普通日子,做普通工作,嫁普通人,平淡清白過一生。
但她們都選擇了去夠不屬于自己的生活,表面看生活是變好了,實際上是人生墮落了。
《第一爐香》里還有葛薇龍的掙扎,《喜寶》和《流金歲月》,就只用物質和旁人的議論,來反映美好物質生活背后的代價,比如失去的思想自由人生自由,比如失去的名節。
這些失去的,本該是影視化表達的重中之重,是升華思想就必須夯實的情節。
可現如今呢,影視劇為過審,主動出賣色相的女主設定是萬萬不可的。改編時更傾向給主角加buff。
原著里的朱鎖鎖以色示人換來女明星般的香閨,到了電視劇就變成一個社交牛逼癥搞錢搞事業。
原著里清楚姑媽意圖知道喬琪喬嘴臉的葛薇龍,明明是清醒地墮落,到了電影里成了徹頭徹尾的戀愛腦。
原著里本想「出賣自己」做權宜之計的姜喜寶,想自由時發現思想都被賣掉了,到了電影里,變成生活所迫賣自己,情不自禁愛上他。
承載選擇的結果變了,主旨也變了。
縱然請來多厲害的團隊拍,畫面多好看,演員多美,做出來的成片,也毀原著。
當用愛情探究人性的電影,給人性蒙上遮羞布,主角的所有瑕疵都能找到善良托詞,故事的歸宿靠近純愛,看不到人生的高低,又哪有人性的光輝與折墮。
更可悲的是,當這類電影淪為笑柄,甚至很難厘清,創作團隊主觀上的理解偏差和能力不足占多少,客觀上被市場被受眾被審美束縛的因素,又占多少。
對于有些作品,能無情打上一星。
對另一些作品,只能說,「有選擇,別人才不會欺侮你」。
關于CLE中國授權展
作為亞洲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專業授權貿易展會,中國授權展(China Licensing Expo)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自2007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被公認為在中國市場上開展授權業務的最佳商貿平臺。為國內外最具影響力、最熱門的IP授權項目提供了與各行業優秀制造商及零售商面對面深入溝通的機會。
關于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
協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在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務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
本文分享IP價值觀,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轉載好文目的在于增進業界交流。掃描二維碼關注【CLE中國授權展】訂閱號了解更多行業資訊。CLE中國授權展2022年2月23-25日上海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