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夜宴》春晚走紅,傳統文化春節出圈 | CLE中國授權展
春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已經深深扎根在國人心中。2021年春節,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節目、作品陸續推出,其中不乏出圈爆紅的作品。
我們一起來盤點2021春節期間傳統文化出圈現象,以及其反映的“新國潮”的未來可能性。
傳統文化主流出圈
河南春晚《唐宮夜宴》走紅
鄭州歌舞劇院的《唐宮夜宴》突然走紅了,登陸2021河南春晚之后,因為生動有趣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在網絡平臺受到網友的追捧,累計播放量已超過千萬次。
《典籍里的中國》首播引熱議
大年初一晚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開播,首集用跨時空對話方式講述《尚書》故事,引發熱議,當晚的話題閱讀量超過4.5億。
《國家寶藏第三季》圓滿收官
2月17日,《國家寶藏第三季》收官篇播出,給這一季畫上圓滿句號。在這一季收官節目中,西安碑林博物館、布達拉宮、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館館長齊聚舞臺。節目播出后收獲眾多好評。
傳統文化何以出圈?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在今天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吸引力。要達到出圈的結果,一般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在內容上,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刻研究和轉化。
出圈的作品將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濃縮在短短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的作品中,在內容上是一定是扎實的、經得起推敲,這需要創作者的長期積累。
《唐宮夜宴》節目舞臺上的“唐朝胖妞兒”,參照“唐樂舞俑”形象,將其生動還原。在體態動作、服裝妝容、舞臺設計方面參考了古畫、雕塑等文物,如《千里江山圖》、唐三彩等,體現考究基礎上的創新。
制圖:網友@畫岱1988
出品:河南共青團
《典籍里的中國》以《尚書》為開篇,講述了以秦朝博士伏勝為代表的“護書人”傳承、守護《尚書》的流轉故事,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戰”為代表的書中故事,田沁鑫做藝術總監,撒貝寧與倪大紅、吳樾等演員合作將這些故事表現得富有感染力。
《國家寶藏》則傳承節目形式,收官篇邀請各機構的負責人到舞臺現場親身講述國寶背后的故事,將國寶故事表現得真實動人。
第二,在形式上,采用當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喜愛的新形式。
比如舞臺結合VR技術,營造時空對話的穿越感,在傳播上也重視社交媒體和視頻平臺的發酵作用。
《唐宮夜宴》的舞臺設計轉換、通過鏡頭的調度,自然流暢地實現場景轉換,并給人一種沉浸式的觀看體驗。
《典籍里的中國》表現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在首期當中,主持人和演員完成一場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
《國家寶藏》在形式上,將負責人的講述,和實地拍攝、現場表演結合起來,形式豐富、節奏緊湊,讓觀眾沉浸其中。
第三,在情感上,傳統文化和當代觀眾達到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
將傳統故事中體現的情感、精神等內核,和當代人的情感、價值觀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傳承的作用。
清華大學副教授梁君健解讀,《唐宮夜宴》成功出圈的原因是,“充分運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萌、趣、情、識營造共情體驗和藝術共鳴,從而呼應了當代年輕人關心的情感話題和美學話題?!?/span>
《典藏里的中國》“伏生對于妻子的懷念和對戰火逃生的追憶,不僅是簡單的史實描述,還可以感受到試圖聯通古今情感與價值觀表達的努力?!鼻楦泄缠Q是節目得以打動年輕觀眾的關鍵。
《國家寶藏》收官篇中,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現場講述為了敦煌而與家人分居多年的人生選擇,這種真實生動的故事和敦煌的藝術結合在一起,讓觀眾產生共情。
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涵蓋廣泛,博物館、經典典籍直至古典文學、非遺等都屬于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范疇。
對于博物館、非遺傳承人以及其他從事傳統文化相關工作的人來說,上述案例可以提供有益的參考——提取傳統文化中符合當代審美的文化元素,用創新的形式加以表現,并尋找情感和精神的當代共情點,可以幫助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關于CLE中國授權展
作為亞洲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專業授權貿易展會,中國授權展(China Licensing Expo)由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自2007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被公認為在中國市場上開展授權業務的最佳商貿平臺。為國內外最具影響力、最熱門的IP授權項目提供了與各行業優秀制造商及零售商面對面深入溝通的機會。
協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在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務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
掃描二維碼關注【CLE中國授權展】訂閱號了解更多行業資訊。CLE中國授權展2021年10月19-21日上海開幕。